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财政支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废止)

时间:2024-07-02 03:35:22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679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财政支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废止)

财政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财政支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财政部

财农字〔2000〕3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我部决定从2000年起,支持各省(区、市)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为了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取得预期效果,我部制定了《关于财政支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示
范基地的实施意见》,现随文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望及时函告我部。
请按照《关于财政支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的有关要求,筛选2—3个项目,于5月10日前上报财政部。

附件:关于财政支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科教兴国战略,我部决定从2000年起,支持各省(市、区)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建立“基地”的原则和要求
1997年以来,中央财政先后开展了“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示范试点县”和“财政支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园区”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总结这两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为了不断促进农业科技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适应当前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需要,中央财政决定支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各级财政部门要充分认识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切实加强对示范基地建设的组织、协调与指导工作。基地所在地财政部门要经常深入基地,与农技推广部门一起,及时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搞好基地建设工作。
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建设,是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必须达到以下要求和目标:
(一)要坚持四个结合。一是要与当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二是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三是要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四是要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
(二)要体现区位优势。按照合理区域布局要求,确定开展技术示范的主导产业或主要作物。
(三)要形成示范能力。示范基地要有明确边界,经过建设,示范基地的生产设施、生态环境和技术推广应用条件要有明显改善,具备开展技术示范的能力。
(四)要示范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要依托农业科技部门,进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示范推广。
二、资金的筹集和使用范围
基地建设期限为二年。基地建设资金采取项目单位投资、财政补助的方式解决。中央财政对每个示范基地一次性补助100万元。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按1∶1配套投入,省级以下财政配套比例和项目单位资金的筹集由各省(市、区)自定,但项目单位必须按不低于中央财政和省级财
政投资规模50%的比例落实自筹资金。各级财政补助的资金主要用于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应用示范、必要的仪器设备购置以及开展技术培训和咨询等方面的支出,不得用于人员机构经费支出,不得用于与基地建设工作无关的支出。
三、编制项目规划的要求
各省(区、市)财政部门要按照上述有关基地建设的目标要求和资金投入规模要求,编制基地建设规划。规划内容包括:
(一)示范基地的地域范围、所在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建设标准和期限、实施步骤、目标要求等。
(二)基地建设项目经费预算。财政补助资金使用范围及明细支出项目,单独编列。
四、基地申报与规划审批
(一)申请建立示范基地的县(市)财政部门与农技推广部门共同编制基地建设规划,以财政部门正式文件逐级上报省级财政。
(二)省级财政对上报的示范基地,按照我部的要求认真进行评估论证后,按规定的时间要求上报财政部农业司。
(三)财政部农业司在组织力量进行评估论证后批复规划,并下拨基地建设补助资金。
(四)省级财政部门接到批复后,督促基地所在地财政部门按照批复的规划组织实施。
五、加强项目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检查
基地建设工作启动后,地方财政部门要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省级财政部门要按季度向我部反馈信息,反映基地建设的进展情况、资金到位情况、基地建设成果及主要做法和经验等。一个年度终了后,要在下一年的1月31日前向我部报送基地建设年度工作总
结。
基地建成后,要对财政补助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地方财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验收,并由省级财政部门向财政部写出验收申请报告。财政部在收到省级财政部门的验收申请后,对示范基地进行验收。



2000年4月12日

山东省改造罪犯工作的若干规定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


山东省改造罪犯工作的若干规定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



(1990年12月27日山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适应我省改造罪犯工作的需要,充分发挥劳动改造机关惩罚犯罪、改造罪犯的作用,促进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省改造罪犯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劳动改造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之一,是对罪犯实施惩罚和改造的机关。
劳动改造工作应当贯彻执行“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方针,实行惩罚管制与思想改造相结合,劳动生产与政治、法律、文化、技术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把罪犯改造成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守法公民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材。
第三条 劳动改造工作干警是人民警察的组成部分。劳动改造工作干警应当努力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廉洁奉公,忠于职守,保证国家法律、法规的正确执行。
第四条 劳动改造机关的狱政管理应当依法管理、严格管理、文明管理、科学管理,防止发生罪犯脱逃、凶杀、哄监闹狱等重大事故,对犯人应当分管分押分教,防止和避免相互教唆犯罪和传授犯罪方法。
第五条 劳动改造机关的管教工作,受人民检察院的监督。
第六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扰劳动改造机关正常的工作秩序,不得侵占、破坏劳动改造机关使用管理的土地和其所拥有的设施、物资及其他财产,违者应依法处理。
第七条 对犯人的管教工作,应当正确执行政策,严格依法办事,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严格管理,禁止体罚虐待。
第八条 劳动改造机关应当加强对罪犯的政治、法律、文化、技术教育,把劳改场所办成改造罪犯的特殊学校。教育、科技、劳动部门应当给予支持和指导,其教育应当纳入成人教育计划,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对接受特殊学校教育考试成绩达到规定标准的罪犯,发给相应的文化证书和
技术等级、技术专业证书。
第九条 人民法院将罪犯交付劳动改造机关执行刑罚时,应当同时移送刑事执行通知书、判决书、罪犯结案登记表。
看守所将罪犯押送劳动改造场所时,应当同时移送羁押期间的主要表现材料。
第十条 劳动改造机关在刑罚执行中,发现罪犯还有余罪应当追究或者判决有错误时,应当及时转请有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处理。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在一个月内就是否立案作出答复。人民检察院或原判人民法院不予处理或处理不当时,可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处
理。
第十一条 劳动改造机关对罪犯提出的申诉,应当及时转送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处理。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在接到申诉三个月内就申诉是否有理作出答复。
第十二条 罪犯写给各级党政领导机关或负责人的控告信件,劳改机关应当及时照转,不得以任何形式阻碍、扣压和打击报复。
第十三条 人民法院对劳动改造机关提出的有期徒刑罪犯的减刑和假释,应当在一个月内作出裁定;对死缓、无期徒刑罪犯的减刑或假释,应当在三个月内作出裁定。
第十四条 对服刑期间又犯罪的罪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劳动改造机关应当密切配合,依法从重从快惩处。
对在服刑期间教唆犯罪和传授犯罪方法的罪犯,依法予以严惩。
第十五条 劳动改造机关追捕逃犯,各级公安、交通机关应当积极配合。需要拦截、检查车辆时,临近的公安检查站应当予以协助;远离公安检查站的,经与公安机关取得联系,劳动改造机关可以临时设卡进行堵截和检查。
第十六条 罪犯保外就医,劳动改造机关应当严格依法审批。
对保外就医的罪犯,由公安机关委托居住地的公安派出所进行监督考察,基层组织或罪犯原所在单位应予协助;罪犯病愈应当及时通知劳动改造机关收监;发现其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依法追究。
第十七条 对罪犯的武装警戒看押统一由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担任。劳动改造机关对执行警戒看押任务的武装警察部队,实行业务领导。劳动改造机关和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应当密切配合,共同做好警戒看押工作。
第十八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劳动改造机关应当通力协作,密切配合,逐步完善对罪犯的考核奖惩办法。
第十九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积极支持和协助劳动改造机关共同做好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
第二十条 劳动改造生产应服从改造罪犯的需要,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其生产、财务、物资、能源和基本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有关部门给以扶持和优惠政策。对资金不足、经济负担过重等困难较大的劳动改造机关,政府有关部门可适当给予补贴。电力部门应当确保劳动改
造场所的正常用电。
任何单位、部门不得违反国家规定以任何形式和借口向劳动改造机关摊派或集资。对于违反国家规定的摊派或集资,劳动改造机关有权拒绝。
第二十一条 劳动改造场所的设置、撤销、迁移,由省司法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省人民政府决定。因国家建设需要迁移劳动改造场所,须提供不低于原有条件的场所和设施。
第二十二条 劳动改造机关应在罪犯刑满释放前一个月,将罪犯服刑期间的改造表现、生产技能,书面通知其释放后安置落户所在地的公安机关。
县以上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及有关单位,应当认真做好对刑满释放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应用中的问题由山东省司法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0年12月27日

河北省建设厅关于印发《河北省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检测单位资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河北省建设厅


河北省建设厅关于印发《河北省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检测单位资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冀建质〔2002〕355号


各市建设局,华北石油管理局: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家《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标准,根据建设部《关于加强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省建设厅制定了《河北省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检测单位资质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与本通知要求一并贯彻执行。
一、各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宣传、认真贯彻国家和省有关室内环境质量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竣工验收检测制度。从明年1月1日起,全省民用建筑工程竣工时,建设单位必须委托已取得河北省建设厅颁发的《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检测单位资质证书》的检测机构,对建筑工程室内氡、甲醛、苯、氨、易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的含量指标进行检测。建筑工程室内有害物质含量指标不符合《规范》规定的,不得投入使用。
二、各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引导、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企业及个人兴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室内环境质量检测单位,以促进全省室内环境质量检测工作的开展。
三、省建设厅拟于今年四季度审定一批室内环境质量检测单位,各市建设局要做好资质申报的咨询、受理和初审工作。
该《办法》执行中有什么问题,请及时与省建设厅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处联系(联系人:姜万宇;联系电话:0311-7903029)。
附件:河北省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检测单位资质管理暂行办法

二○○二年九月十九日



河北省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检测
单位资质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检测单位资质管理,保证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根据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建设部《关于加强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辖区内申请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检测单位资质,实施对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检测单位资质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检测单位(以下简称检测单位)必须取得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工商部门颁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和通过有关部门的计量认证,方可在其资质许可的检测项目范围内从事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检测活动。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检测是指民用建筑工程竣工时,依据《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的要求,对建筑工程室内氡、甲醛、苯、氨、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的含量指标进行检测的活动。
第五条 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检测单位资质的监督管理,各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检测单位资质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 资质申请和审批
第六条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均可按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向企业注册所在地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资质。
第七条 检测单位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资质申请时,应提供下列资料:
㈠检测单位资质申请报告和检测单位资质申请表(表式附后);
㈡检测单位成立批准文件,企业章程;
㈢检测场所房屋所有权证明或房屋租赁证明;
㈣企业法定代表人、技术负责人和质量保证负责人的任职文件、职称证书、身份证及从事试验检测工作年限证明;
㈤从事检测工作人员技术职称证书、岗位证书、身份证的原件和复印件;
㈥环境检测检验所必须仪器设备的名称、数量、性能、技术指标、精度及有关证明;
㈦检测单位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手册》;
㈧需要出具的其它有关证件、资料。
第八条 检测单位资质标准
㈠检测单位法人代表具有5年以上从事专业检测管理工作经历;技术、质量负责人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并从事专业检测技术和管理工作五年以上,取得岗位资格证书的人员;
㈡检测、实验人员为取得相应岗位资格证书人员;
㈢检测单位从事检测工作人员总数不得低于6人,其中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人员不得低于检测人员总数的50%;
㈣检测试验仪器设备的品种、数量、性能、技术指标、精度应满足所开展检测项目的需要;
㈤配备有以下仪器设备:气相色谱仪、热解析仪、氢气空气一体发生器、分光光度计、甲醛分析仪、温湿度计、测氡仪、大气采样箱、空气压力盒、干燥箱、电子天平、肥沫流量计;
㈥检测试验环境满足检测项目要求,检测场所建筑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
㈦企业注册资本金30万元以上;
㈧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监督机制,制定了《质量管理手册》。
第九条 检测单位资质条件符合资质标准要求的,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检测单位资质证书》。
《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检测单位资质证书》分为正本和副本,由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正、副本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涂改、伪造、出借、转让《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检测单位资质证书》;不得非法扣压、没收《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检测单位资质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