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厦门市城市规划条例〉和 〈厦门市砂、石、土资源管理规定〉的决定》的决定

时间:2024-05-30 08:51:11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802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厦门市城市规划条例〉和 〈厦门市砂、石、土资源管理规定〉的决定》的决定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厦门市城市规划条例〉和
〈厦门市砂、石、土资源管理规定〉的决定》的决定




(2005年6月2日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对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请批准的《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厦门市城市规划条例〉和〈厦门市砂、石、土资源管理规定〉的决定》进行了审查,认为其内容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的地方性法规不相抵触,决定予以批准,由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施行。

关于印发《国家测绘局干部双向挂职锻炼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国家测绘局


关于印发《国家测绘局干部双向挂职锻炼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国测人发〔2009〕40号


局所属各单位,机关各司(室):


  《国家测绘局干部双向挂职锻炼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局党组会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国家测绘局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十日

  

国家测绘局干部双向挂职锻炼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局干部队伍建设,丰富干部阅历,提高干部素质,培养干部作风,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和干部挂职锻炼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干部挂职锻炼工作坚持注重实效、灵活多样的原则,根据工作需要和干部培养计划统筹安排。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国家测绘局机关和直属单位之间干部双向挂职锻炼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 各级党委(党组)及其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干部挂职锻炼的管理职责。


  

第二章 挂职锻炼干部的选派

  第五条 挂职锻炼干部选派范围:国家测绘局机关副司级以下干部;直属单位副局级领导干部和处级及以下干部(含专业技术人员)。


  第六条 挂职锻炼干部选派对象主要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精神状态好,具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中青年干部,其基本条件:


  (一)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测绘局党组的决策部署,思想作风端正,清正廉洁。


  (二)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表现突出。


  (三)司局级干部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下;处级及以下干部(含专业技术人员)年龄一般在45岁以下,其中科级干部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


  (四)身体健康。


  第七条 副司局级干部的挂职锻炼,由人事司提出建议,经局党组审定后组织实施;处级及以下干部(含专业技术人员)的挂职锻炼,由人事司听取机关各司(室)和各直属单位的意见后提出建议,经局党组审定后统一组织实施。


  第八条 干部挂职锻炼时间一般为1至2年。


  第九条 派出单位需认真负责地向挂职单位提供挂职锻炼干部的基本情况和现实表现,填写《挂职锻炼干部推荐(登记)表》。


  

第三章 挂职锻炼干部的管理

  第十条 局机关副司级干部一般到正局级直属单位副职领导岗位挂职;正处级及以下干部一般到局级直属单位行政领导助理岗位或相应级别岗位挂职。


  直属单位副局级领导干部一般到局机关副司长职位挂职;处级及以下干部(含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到局机关相应职位挂职。


  第十一条 挂职锻炼干部由派出单位和挂职单位共同管理,以派出单位为主。


  第十二条 干部挂职锻炼期间,不占挂职单位的编制和领导职数,一般只转党员组织关系,派出单位要保留其原职务,有关工资发放、职级晋升、职称评定和住房分配等福利待遇仍由派出单位负责。


  第十三条 派出单位要加强与挂职单位的联系沟通,及时了解挂职锻炼干部的思想和工作状况。


  第十四条 挂职单位要为挂职锻炼干部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支持挂职锻炼干部大胆开展工作,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受锻炼,进一步提高组织领导能力和思想、工作水平。


  第十五条 挂职锻炼干部要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接受挂职单位的监督管理,不要随带人员和家属,不得擅自离开挂职锻炼岗位。


  第十六条 干部挂职锻炼期满后,干部本人要做好思想工作总结;挂职单位要对挂职锻炼干部的表现作出鉴定;派出单位要会同挂职单位对干部进行认真、全面地考核,写出考核材料。


  第十七条 挂职锻炼干部的考核材料及《挂职锻炼干部推荐(登记)表》均存入本人档案,作为今后选拔任用干部的参考。对挂职锻炼期间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应予以优先提拔使用。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国家测绘局机关和测绘系统单位之间干部双向挂职锻炼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局人事司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挂职锻炼干部推荐(登记)表
http://www.sbsm.gov.cn/accessory/Dec25,2009104625AM.doc

四川省宗教教职人员管理规定(修正)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省宗教教职人员管理规定(修正)
四川省人民政府


(1993年10月2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37号发布 根据1997年12月1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第84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四川省宗教教职人员管理规定》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 为维护宗教教职人员的合法权益,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宗教教职人员,是指天主教的主教、神甫、修士、修女,基督教的牧师、传道员,佛教的僧、尼,道教的道士、道姑,伊斯兰教的阿訇,以及在宗教团体担任职务或以宗教为职业的其他人员。
第三条 四川省行政区域内的宗教教职人员,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 县级以上 (含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负责本行政域内宗教教职人员的管理。
第五条 宗教教职人员的身份由人民政府批准登记的宗教团体认定。经认定的宗教教职人员,由所在的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组织向所在地的县、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申请登记注册。
宗教教职人员证书只证明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身份。宗教教职人员放弃或丧失宗教教职人员身份时,由登记注册部门收回并注销宗教教职人员证书。
宗教教职人员证书由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统一印制。
第七条 宗教教职人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从事宗教活动和教务活动;
(二)参加所在宗教活动场所的民主管理;
(三)应信教群众的请求进行宗教礼仪性服务;
(四)接受宗教教育,从事宗教学术研究和交流。
第八条 宗教教职人员必须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协助政府贯彻执行国家宗教政策;
(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促进不同宗教、教派以及信教群众之间和睦相处;
(三)抵制境外宗教敌对势力对我国宗教的渗透、干涉和控制;
(四)保护寺观教堂的建筑物、文物、设施和自然环境;
(五)接受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的监督管理,遵守本宗教的教规律仪。
第九条 宗教教职人员职称的认可、授予,由各宗教团体按各教规定审批,并报同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国务院和省政府另有规定的,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条 宗教教职人员的合法收入受法律保护,个人遗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并参照各教传统方式处理。
第十一条 宗教教职人员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外传教布道、化缘募捐,不得利用宗教非法结社、集会、游行、示威和进行其它违法犯罪活动。
第十二条 宗教教职人员到省外进行宗教活动,应经所在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组织和宗教团体同意。
省外宗教教职人员到四川主持宗教活动,应经四川省的当地宗教团体同意,并报同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宗教教职人员邀请境外宗教界人士来访,或者应境外宗教组织、宗教界人士邀请出访,须经省级宗教团体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
第十四条 宗教教职人员不得接受来自境外以渗透为目的的宗教津贴和传教经费。
第十五条 任何人员不得伪造、转让、出借宗教教职人员证书。未持有宗教教职人员证书的个人,不得以宗教教职人员身份进行宗教活动。
第十六条 宗教教职人员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团结信教群众,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作出突出贡献者,由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七条 宗教教职人员违反本规定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宗教场所的管理组织或宗教团体给予批评教育,并由有关部门视其情节轻重予以处理:
(一)接受、传播境外宗教组织的指令,接受来自境外以渗透为目的的宗教津贴、传教经费;
(二)在宗教场所以外传教布道、化缘募捐;
(三)擅自邀请境外宗教组织、宗教界人士来访;
(四)利用宗教干涉国家行政、司法、干涉学校和社会公共教育,干涉他人婚姻自由,制造宗教纷争;
(五)强迫公民信仰宗教,侵犯公民人身、财产权利,损害公民身心健康;
(六)利用宗教非法结社、集会、游行、示威或进行其它违法犯罪活动;
(七)散发未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宗教书刊、音像资料等宗教宣传品。
有前款第 (一)、 (二)、 (三)项规定行为之一的,由宗教事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其改正;有前款第 (四)、 (五)、 (六)、 (七)项规定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依法查处。
第十八条 未持有宗教教职人员证书,以宗教教职人员身份进行宗教活动的,由宗教事务部门责令停止非法活动,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依法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非法干涉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信仰自由,侵犯宗教教职人员的合法权益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停止侵权活动,或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依照本规定没收的非法所得,按《四川省罚款和没收财物行政处罚管理办法》执行。
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对主管机关按本规定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适用中的具体问题由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97年12月29日省人民政府第84次常务会议通过 1997年12月2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103号发布 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省人民政府对1996年年底以前制定的规章进行了清理,决定对《四川省宗教教职人员管理办法》(1993年10月20日 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作如下修改:
1、第十七条第二款中的“给予警告、没收非法所得,情节严重的,注销宗教教职人员证书”修改为“给予警告,责令其改正”。
2、删去第十八条中的“没收非法所得及用于非法活动的物品”字样。



1993年10月20日